燈蛾撲火
23/02/2020 8 Comments
近來思緒不寧,今天看到蘋果日報一篇醫護工會主席 Winnie 的訪問,更令我不禁搖頭嘆息。
當初醫護組織新工會,參加人數氣勢如虹,投票率大比數贊成罷工。於是二月三日開始一連五日首階段罷工,祈望能政府能封關,減低潛在帶毒者進入巿區引發社區感染。但是,醫管局不回應,和工會談判破裂,局方也公開不否認會對罷工者作出報復。當第一輪罷工接近結束,第二輪罷工投票的結果,竟然是六成會員反對罷工。我聽到結果,覺得這群醫護實在太沒有義氣。
需知道,他們放棄罷工,等於在和政府中「膽小鬼博弈」中敗下陣來,讓政府看穿過半醫護都是害怕報復,失去優厚的薪酬和工作。(我才不相信主因是「不忍心丟下戰友和病人」這類鬼話!) 這樣不只出賣了工會領袖,也令不少拼出去的牽頭羊焦頭爛額,只好自願 / 被自願編入 dirty team,不復發言。月頭破竹的氣勢忽爾逆轉。上任新官撿了這個好運,立刻把握這個難得機會向醫護人員落井下石,用以向其他界別人仕作殺一儆百的示範。
作為一個普通巿民,除了痛心以外,實在沒有甚麽可以做,也不再願意 “like” 支持一下醫護。自兩傘運動後,觀察各方人仕的表現,我開始不相信群眾活動能夠做出甚麽成績,原因是除了學生外,大部份在職人仕根本不能同心協力為香港人謀福祉。官員為了高薪而沉默,專業人仕為了前途選擇歸邊,退休人仕都上了岸,不願社會放變。人口老化除了是堆數字外,也反映社會大部份人政治取向愈來愈保守。還以為巿民教育程度提高,應會選擇公義,但這二十年的觀察,發現不少人不是不知道社會發生了甚麼事,他們也有足夠智慧來分辨對錯,但他們往往憑自己昔日的信念,選取支持他們想法的「證據」來說服自己沒有錯,去「圍爐」,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勸導。
開始有點明白二戰時德國的專業人仕階層是怎樣思考。
老實說,整體的「香港人」對我漸漸失去意義,因為當中有著兩群思想上水火不容的成員,無論做甚麽也不能討好每一方。現時香港人在抗逆,少數人散發著刺眼的人光輝 (如替大眾找口罩),但大部份人,其實都只沉醉在搜購物資,並趁機囤積炒賣。對於政策的失誤,大眾反應其實不太大 (幸好暫時社區仍未大爆發)。醫護罷工失敗反映出,社會不少專業人仕除了看錢份上,也太看重自己專業人仕這個身份。由於太專業了,很多日常的事,其至政治大勢 (如替香港人換血,新彊化政策等) 幾乎都無法好好掌握和思考,但對行內事情就十分苛克,不肯聽別人意見,就如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 Léon 一樣。香港人的共業,如無意外將會在同一煲滾水下一同被消滅。我,實在不甘心。
說回醫護,看持續上升的內地入境人數,我認為情況絕不樂觀,大爆發只是時間問題。雖說醫護有責任照顧病人,但有時留下有用之身更加重要 ,不要像燈蛾,為完成內心對專業的追求而撲向燭光。
(但願沒有飛蛾撲向燭光)
"紀錄香港的大有人在"<---冇錯,的確大有人在,雖然你只係其中一份子,但如果個個都咁諗,咁咪冇人幫助紀錄香港嘅歷史?所以,你都咪睇少自己嘅功勞.
謝謝。 我連未沉的目標也未有,看著想完成的事和喜愛的東西逐個逐個幻滅一點也不好受。 紀錄香港的大有人在,只是以 blog 或討論區形式的不多,很難搜尋到,由公眾提供的資訊都好像給某個社交平台壟斷。 文中應該有連結。
希望啦,好考驗未呢幾年係點施政法。 我都要由右面走去左面先拍到部分,唔熟邊一面開門。
尾二那段很大感觸?或許平帆本身有仍未實現的目標,抒發鬱在心裡感受,人也會舒服一些。這個回應其實不是給平帆現在看的,他日心情放鬆一點時才看也未遲。 「一事無成」其實是一個一般人不易達到的境界,縱然有些事想完成卻不似預期,但另有一些其他事在我們眼中微不足道,實可有其意義。最簡單你的攝行系列,分享了香港部份景點、建築的歷史,相片也是一份圖像檔案(特別是你有時會做前後變化對比),記錄舊香港風貌有你出過的一分力,他日很多成果也是隨不同人點點滴滴的付出積累而成,有時不是有人問你借照片做展覽乎?說不定日後也會續有類似經歷,找你幫幫手啊﹗ BTW,我的確不記得你那篇網誌何時寫,會不會超出你正文提到的「十年期」,但我在網上搜尋南韓清川溪時搜到你的相關網誌,看你的資料時認識到「明渠花園」與「清川溪」應是是「兩個不相近的做法」,靠你那篇讓我知多了不少。
咁我又覺得未必,因為經過過上萬宗,o衣o家起碼五千宗以上至再收緊,因為o衣o家要急救經濟,要經濟活動正常. 係喎,我前晚咁樣飛過會展站,都冇諗過錄低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