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繒
11/03/2020 6 Comments
早時再讀黃佩佳的「香港本地風光」,再看「拗繒」這篇文章。文章很短,全段如下:
「本港近海濱一帶,和對海的石基,在炎夏中,常見很多漁夫在這裡下繒捕魚的,黃昏時猶不輟。乘涼的人們,貪趣的和他買多少,拿來煲粥,作消夜局,味極鮮美且價廉。漁夫網得多少,即有人向他買空了,故漁夫們頗覺這種生涯不惡。」
初讀時因不知道「拗繒」是甚麽,便沒有留心,再讀時就去查究一番。原來,「繒」即是「罾」,很久之前看地圖和看朱翁節目知道這個字,知道是一種古老捕魚工具。下圖浪茄灣左邊半島就是「罾棚角」,對出就是飯甑洲 (飯甑即是煮豆腐花那種木桶),十多年前去浪茄時原來曾經離遠見過。
看過這篇文章,原來現今在南印度西面的科欽 (Kochi/Cochin),其中一個著名景點就是保留著港口昔日的「罾棚」。
「罾棚」這種捕漁工具據說是由葡萄牙傳來東方,也有一說是鄭和下西洋時帶到印度。它是一人或幾個人近岸的捕魚機器,像一把反轉的傘,不過傘面是網。操作方式是把石頭放進網內令網沉入海中,一會後再用竹杆滑索拉起魚網,收穫比用蟹籠多得多。Youtube 片段:
除了印度,澳門八九十年前的舊相也曾攝下罾棚的身影:
(相片來源:澳門記憶)
早時偶然番看多年來從綱上搜集的舊香港相片,原來我一早收藏了和黃佩佳見到同期的寶靈頓渠(鵝頸橋)「拗繒」相片:
(網上照片)
有時就是這樣,時機未到,身邊很多東西好像沒有關係默默散落一旁,時機到了它們便突然聚在一起,構創出故事。
P.S. 11/3/20pm 根據 lokbi 留言的提示,找到 2017 在南環路拍的沙螺灣罾棚照片。
行了十幾年,覺得本來無一物的地方突然多了東西,怪怪地。 機槍位如果有把槍無咗個人反而會令遊人有點驚喜,當然道德上是不對的。
亦有可能會升....
不管是真炮還是仿真炮,放在炮位都可較自然融入環境,但是假兵就好明顯是假,放在機槍位就顯得有點突兀,和實景有點格格不入。
不管是真炮還是仿真炮,炮位放炮都可融入環境,但是假兵好明顯一看就是假,放在機槍位和實景就顯得有些突兀。
啊,太多嘢累積了,唔記得真係唔出奇㗎. 哈哈,如果情況許可,反而我可能會影低價錢格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