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繒
11/03/2020 6 Comments
早時再讀黃佩佳的「香港本地風光」,再看「拗繒」這篇文章。文章很短,全段如下:
「本港近海濱一帶,和對海的石基,在炎夏中,常見很多漁夫在這裡下繒捕魚的,黃昏時猶不輟。乘涼的人們,貪趣的和他買多少,拿來煲粥,作消夜局,味極鮮美且價廉。漁夫網得多少,即有人向他買空了,故漁夫們頗覺這種生涯不惡。」
初讀時因不知道「拗繒」是甚麽,便沒有留心,再讀時就去查究一番。原來,「繒」即是「罾」,很久之前看地圖和看朱翁節目知道這個字,知道是一種古老捕魚工具。下圖浪茄灣左邊半島就是「罾棚角」,對出就是飯甑洲 (飯甑即是煮豆腐花那種木桶),十多年前去浪茄時原來曾經離遠見過。
看過這篇文章,原來現今在南印度西面的科欽 (Kochi/Cochin),其中一個著名景點就是保留著港口昔日的「罾棚」。
「罾棚」這種捕漁工具據說是由葡萄牙傳來東方,也有一說是鄭和下西洋時帶到印度。它是一人或幾個人近岸的捕魚機器,像一把反轉的傘,不過傘面是網。操作方式是把石頭放進網內令網沉入海中,一會後再用竹杆滑索拉起魚網,收穫比用蟹籠多得多。Youtube 片段:
除了印度,澳門八九十年前的舊相也曾攝下罾棚的身影:
(相片來源:澳門記憶)
早時偶然番看多年來從綱上搜集的舊香港相片,原來我一早收藏了和黃佩佳見到同期的寶靈頓渠(鵝頸橋)「拗繒」相片:
(網上照片)
有時就是這樣,時機未到,身邊很多東西好像沒有關係默默散落一旁,時機到了它們便突然聚在一起,構創出故事。
P.S. 11/3/20pm 根據 lokbi 留言的提示,找到 2017 在南環路拍的沙螺灣罾棚照片。
[…] 前天星期六,和雷娃前往平帆於22日介紹的中電鐘樓文化館. […]
誤會咗,我以為你13日嗰日去. 睇相,位置係青衣南到近篤位置. "希望將來有得賣。"<--佢哋應該會,賺錢喎. "天花有感測器,走過的地方會有白色火花。"<---好正. "因為有蟲囉!"<---吓?! "嘉爵酒樓第一代老闆梁植為紀念嘉道理爵士曾幫助過他開豬場而命名的。"<---ic.
終於出到文,鬆一口氣。:) 上星期六有半價?唔係前個星期六? 青衣發電廠位置隔涉,未見過不足為奇。(其實我都未見過實物) 希望將來有得賣。 現在少人還可以,多人就不太好。天花有感測器,走過的地方會有白色火花。 因為有蟲囉!好彩唔係半條蟲。 是的,嘉道理家族為香港做了不少事,值得嘉許。 唔係,嘉爵酒樓第一代老闆梁植為紀念嘉道理爵士曾幫助過他開豬場而命名的。 十幾年前看面書知道這地方,今次只是順道重遊。
好嘢,平帆有文出. 不過上星期六落雨,攪到我半價搭港鐵去筲箕灣嘅行程取消. 原來有博物館,好吸引,細個成日經過呢喥好想行入去. 以前青衣有發電廠,我好似冇乜印象. 中電唔賣呢啲鉛筆,有啲可惜. 「沉浸式體驗」展廳好吸引. :) 好彩重可以行弧型樓梯. 點解「蟲心所玉」會可怕? 我只對羅蘭士嘉道理有印象. 重有好出名嘅嘉道理農場,嘉道理家族真係好有愛心. 原來嘉爵酒樓係嘉道理家族嘅? 又原來有個被封嘅防空洞,平帆真細心.
終於肯低頭,係好事。👏 我都要逼下自己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