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山軍營印度廟
01/01/2022 6 Comments
是日元旦,本想找個山去登高,最後選了去獨一無二蓮花六角皇冠形皇后山軍營印度廟,順道探索一下皇后山公屋居屋附近的環境。
根據網頁介紹,要乘小巴 52B 到布格仔下車,再往公廁後面上山。中午到達粉嶺火車站旁小巴站,見到候車人龍竟然排成 U 形用上兩條小巴線,只好另覓方法前往。上個月九巴和城巴往皇后山邨的巴士啟用,於是試試乘在粉嶺中心乘 78A 往總站山麗苑,到時再想辧法繞路往布格仔路前去。
15 分鐘後在總站山麗苑下車。
這裡可以直望軍地後山義勇軍的徽號,另一邊可以望到新界東北堆填區:
疑惑地沿地圖上堀頭迴旋處前行,奇怪沿路也有不少人同行,莫非盡頭有新路?左邊山上每座有號碼的前軍營,現已成為已婚警察宿舍。
果然,在山麗苑後方有條新斜路前往布吉仔;盡頭鐵絲網裡面的山路就是前往印度廟的捷徑 (~5 分鐘)。
傳統前往印度廟的路和這條捷徑都是由這個公廁左面,穿過兩層鐵絲網進入,右轉往捷徑,左轉往傳統路綫前行。
沿鐵絲網旁的路前行,不久會見到舊軍營建築物。在其中兩棟建築中間會有彩帶,向建築後方上行,穿過另一個鐵絲網後,沿著初段滿佈八十年代生力啤酒樽和玻璃碎向上走。
如果繼續前行,上樓梯後會見到另一些營宿,亦綁有彩帶。
再繼續前行,會聽到來自下方狗吠的聲音,這代表走錯路,要回頭。至於那些彩帶,其實是由另一些穿過鐵絲網入口,朝向由我來的方向前去印度廟。中途聽到山坡下方女孩說有蛇,幸好沿路一直碰不到 (所以切勿春、夏天前往)。雖然走錯了路,總算多看一些營舍,並沒有損失。
返回之前的碎玻璃山徑,接著會經過 78 號宿舍,右轉上樓梯後到達 76 號宿舍,轉右經過一排有蓋走廊便見到印度廟。
76 號營房,房裡空空如也,只有訪客留下的樹枝:
映入眼簾的除了六角形印度廟外,還有旁邊一個金字頂矩形儲物屋。
看相片一直以為印度廟處於深山之中,原來是這麽開揚的。
由區議員羅庭德的訪問中得知,這張 1975 年 4 月 15日的相片就是由下方的平地拍攝;相片右方是 76 號營房。
將來在下方會有樓梯直接前往這處,不用再辛苦穿林。估計下年開放。
標準拍攝位:
介紹牌:
五個入口之一的特寫 (向著神壇的入口):
旁邊的拜祭濕婆及其他神祇的神壇,和上方的入口向著同一個方向 (西北)。(留意前方的台階也髹上紅色)
六個斜頂把雨水引致三角形的儲水池,再導入圍住廟邊的六角形水溝。
唯獨前方 (下圖) 和近獨立儲物屋那邊的儲水池例外。
進入廟內拍攝,地下有一光一暗六星形圖案:
廟內光線由每邊一線顏色玻璃天窗引入:
兩個角度看神壇:
看到不少遊人入內擺甫士拍攝,十分有趣。
逗留大半小時後,便沿捷徑返回皇后山邨,中間經過仍未開放的皇后山商場:
下圖右方是未來的巴士站。為了隔阻噪音,便建了這個半開放式的隔音屏;很欣賞它既能隔音,也能透光的設計。
終於見到這架傳說中的城巴:
外圍地區多年前已有這種特色命名:
下篇繼續寫粉嶺其他地方。
連結:
噚日朝明明有太陽,之後變成天陰;但今日就全程好天,好舒服,可惜我呢兩日都冇得出去行.
呢個地方好特別啊.
如果我去到見到鐵絲網,我諗我未必穿過去行.
“生力啤酒樽和玻璃碎”,可能係當時軍人留低.:D
“如果繼續前行,上樓梯後會見到另一些營宿,亦綁有彩帶。”後嗰張相嘅一格格建築係咩嚟?
空置廟內嘅神壇有啲似摺紙.
起身起得晏,醒果陣時已經係陰天,唔似今日咁好陽光。
係呀,好有特色。暫時全世界只得這一間廟起成咁。
哦,有好多人同行就唔怕啦,呢個景點極之出名。
軍人會有紀律嘅,我諗可能係之後嘅人留低的。
原來係 2003 改建的警犬總部。
因為整間廟基於幾何學建築,所以看去是公整的多邊形,就似摺紙一樣。
嘩!全世界只得呢一間係咁,真係好難得同榮幸.
所以值得保育。
看「標準拍攝位」那張相,很配合古廟意景,我想真的很難估到原來離市區不遠,但「還有旁邊一個金字頂矩形儲物屋」下面那幅,印度古廟與後方的高樓有又一種很強烈的現代與古時對比,兩幅相各有特色。
最初見到實景也很震撼,因為記得著名網站的分享並不見到新樓 (或許是新樓是這三、四年間才興建,以前沒有)。後來返家後再找,其他人最近的分享也見到高樓大廈群。這種震撼感覺以前也試過,就是九十年代初見到最近被封的聚星樓旁邊,竟然是一座座當時簇新的天水圍公屋,因記得舊相聚星樓附近一向是魚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