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拜家駒故地 2 – 「永遠等待」封面拍攝場地
19/12/2021 6 Comments
趁著今天車船免費乘搭的日子,特地來到新界西面龍門路中電青山 A 發電廠外圍,視察一下 1987 年 一月出版的「永遠等待」(第一版) 封面拍攝場地。
在屯門乘 K52 在龍鼓灘沙埔崗 312 號站下車,再折返電纜橫過馬路的地方附近,便能去到目的地。
在奇摩拍賣的「永遠等待」正面版 (第二版)黑膠唱片。(竟然把家駒拍得失焦....):
一下子就來到對面馬路,看看由青山發電廠輸送至全九龍這幾組 400 千伏電纜如何跨過頭頂。雖然感覺不到電場的輻射,但耳朵聽到高壓電發出微微「滋滋」的聲音。留意後方是青山 B 發電廠,A 廠不在這個方向。
以前港燈鴨脷洲發電廠亦有壯觀的跨海電纜橫過香港仔灣,但發電廠遷至南丫島時就消失了,所以這處是公眾可到唯一的地方。
右方才是青山 A 廠。由龍鼓灘方向開出的 K52 在此特設巴士站,相反方向則沒有。
趁無車站在馬路中心拍攝:
跨過馬路,鐵絲網外就是 Beyond 五子拍攝唱片封套站著的地方了。(由這張相片得知,以前原來沒有鐵絲網)
當場拿出卡式盒帶和 CD 對照 (我只有側面版 [即第一版]):
接著看看拍賣網站「永遠等待25週年版」的封面,取自當時大碟另一張相片。
對照黑白版可以找到拍攝地點。由於拍攝時要避開燈柱的關係,所以可以準確計算到拍攝地點。
另一張相片的拍攝位置,可由右邊數第二支煙囪重叠 B 廠煙囪的方法找出來 (亦可由此相片中街井位置判斷)。(注意左方兩支煙囪已經拆掉)
最前方矮煙囪特寫: (嚇一跳,這樣荒僻的地方竟然會有人經過,她亦是我逗留半小時內唯一見到的途人)
網上幾乎沒有提及這兩條煙囪的資料,頂部像槍管和雙環的結構也不知道是甚麽東西。
由煙囪底部公司名稱搜尋,估計是英國 GE 的 HRSG (Heat Recovery Steam Generators) 餘熱鍋爐。由於排放的是蒸氣,所以可以比燃煤的煙囪矮很多。
我的 CD 專輯內還有五子黑白相片,為節省版面把它轉至菲林格版本,左至右排列跟封面一樣。
在現場找來找去也找不到家駒背著的水泥柱,反而阿 Paul 後面的東西找到好幾個,但都和相片裡不同。
這趟朝拜之旅就此結束。
連結:
BEYOND就是我們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從五子到四子,然後便沒有了
也有三子、二子(飛起世榮)、一子(細榮)年代嘅,後兩者不消提罷。
船係冇免費.
我都有想起黃家駒,但唔知可以去邊喥懷緬佢一番.
平帆真係叻,搵到佢哋呢隻唱片嘅”舊日的足跡”,嗰條路都好危險,啲車開得快㗎.
PS:開唔到嗰兩張相嘅連結.
竟然,唔怪得聽人講港鐵沿線極多人。
最簡單去二樓後座,或者九龍塘省善真堂(思親閣)的靈位。
網上搵資料都搵咗好耐,最初以為係山頂所以擱低幾年,後來多看資料才肯定是馬路旁才去看。 因為係斜路,加上有大型車出入,車速唔算快。
我執一執先。
讀平帆這篇朝拜之旅,如何從新、舊景物比對中找尋線索,確認今天的對應位置,這方面很有偵探FEEL,也令我佩服。
只要拿著鏡頭望著入鏡的景物,就會明白。
奇怪這段路三十多年都沒有大改變,香港其他地方都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