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面書香港隅地的專頁得知,新亞研究所今日舉行最後一場圖書展,地點在新亞中學。早就對這座建築充滿興趣,所以放工後趕來參觀。原以為如專頁中相片只得幾十餘人參觀,以為這個活動很冷門。來到排隊登記時見到約有五十人,嚇了一跳,導賞團亦一早爆滿,原來這個活動竟吸引不少文青到來打卡。(留意專頁內相片中大部份地方需經導賞團才能進入參觀)
(P.S. 19/3/21 澄清:是次書展由新亞研究所舉辧,地點是新亞中學部圖書館)
合一道和天光道交界的校舍 (B 座):



排了兩次隊約五十分鐘後終於可以進入圖書館參觀書展。

人頭湧湧:

展出和售賣的書籍以哲學和歷史類為主,較為專門。


對我來說沒有句逗的文章,讀到中間想停低,再拿起就很難記得上次看到何處。

有些書已經出版六十餘年,紙質只有少少發黃,印書時選紙和保存必然下過功夫。

舊式圖書館編目資料卡片櫃 (1789 法國大革命時期發明):

看完便開始參觀校園。

1949年,錢穆、唐君毅、張丕介在九龍租用偉晴街佐敦道交界的華南中學,創辧「亞洲文商專科夜校」,翌年易名新亞書院 (新的亞洲文商專科夜校?),並遷往深水埗桂林街 (2008 年拆卸前曾到過參觀,後來原址建了一個紀念花園)。1953 年,錢穆創辦新亞研究所,1956 年和新亞書院一同遷至農圃道校舍。1973 年新亞書院搬入中文大學,舊校舍便開辧新亞中學。當時隸屬新亞書院的新亞研究所,原本計劃一併遷入中大,但 1974 年中文大學突然停止新亞研究所經費補助 (估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代替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一員後的美國國策有關吧,亦是 1976 年新亞書院校董會九位董事因反對改制總辭的前奏),於是新亞研究所脫離新亞書院,留在原址至今。當時原屬新亞研究所的東南亞研究室,則併入由中大本部開設之中國文化研究所。上年年尾,中大稱將「重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與圖書館和中國文化研究所合併。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看英文完全明白,看中文則一頭霧水。

賦簡約美的祥雲裝飾:

誠明花圃的「誠明石」和「錢公柳」。這棵柳樹是 1965 年錢穆辭任中大新亞校長時 (留意是新亞校長,改制後才變成新亞院長),在這裡作最後演講時親手裁種。後經蟲害和山竹吹襲,變成現在的樣子。(2016年明周文化拍的錢公柳)

2010 年由湯恩佳送贈的孔子像。

四個學社:

雨天操場:

整所學校最突出的建築 —— 像飛碟的圓亭 (S座):

圓亭下有弧形米色水磨石石凳,最宜靜靜看書、細聲傾談和冥想沉澱:



另一校園主題裝飾 —— 藍色紙皮石:

圓亭上層左面是圖亭講堂,右面是英語角。根據銅板解說牌介紹,講堂的陳設和昔年錢穆、牟宗三和曾克耑在這處講學的時候,相差不遠。

由走廊望向圖書館,圖書館上層就是新亞研究院。圓亭二樓南面外牆的垂直鰭片,用來阻隔陽光照射,減低室內溫度。

如果由合一道入口進入,要上一層樓梯才能到達圓形講台,似乎有點迂迴。原來,學校的正門在農圃道,和圓亭同屬第一期建築,1956 年由當時港督葛量洪揭幕。現稱 A 座。


參觀時入口封閉,但裡面原來是二樓圓亭通道對著的大堂:

留意牆身兩間橫直的紙皮石沿用至今,但因巿場已沒有供應,所以後來破損地方要補上另一款啡色紙皮石。
四樓是新亞研究所。我只能在外面離遠拍照,因不少人排著隊在打卡:

這扇門後面應是由圖書館圓形鐵梯轉上去的地方、新亞研究所二樓。

銅牌介紹三四樓原是新亞書院的宿舍。新亞書院遷入馬料水中文校舍後,這處改建為課室。三樓是新亞研究所的課室、四樓是中學課室。

離開隨校園外圍遊走一圈。在天光道見到 2019 年 12月由師生創作的「薪火承傳」壁畫。

B 座天光道出口木門很古雅,只嫌長濶比例稍遜,但受制於環境也是無可奈何。

C 座禮堂和圖書館在英才徑也有出口。這裡有另一種校園主題麻石裝飾:

找資料找了很久也無法找出新亞書院中的「亞」字為何中間會有一劃,希望將來可以找到答案吧。
P.S. (15/3/21) 謝謝 MC Cheung 的留言,原來來自石鼓文。
延伸閱讀:
- Ka Ming Twitter – 此心安處是吾家
- 新亞農圃道校舍建築師– 徐敬直 (維基百科)。
- FB – 香江.風物誌 :《農圃道上的儒學風流》
- 史學家誌 11 期:錢穆與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的關係
行了十幾年,覺得本來無一物的地方突然多了東西,怪怪地。 機槍位如果有把槍無咗個人反而會令遊人有點驚喜,當然道德上是不對的。
亦有可能會升....
不管是真炮還是仿真炮,放在炮位都可較自然融入環境,但是假兵就好明顯是假,放在機槍位就顯得有點突兀,和實景有點格格不入。
不管是真炮還是仿真炮,炮位放炮都可融入環境,但是假兵好明顯一看就是假,放在機槍位和實景就顯得有些突兀。
啊,太多嘢累積了,唔記得真係唔出奇㗎. 哈哈,如果情況許可,反而我可能會影低價錢格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