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大運到藍地
16/02/2021 7 Comments
本篇是續行大半年走過的足跡,今次補遊青山公路藍地另一邊的陶姓舊村,和之前未拍過的藍地北眾圍村。
在藍地站下車後,先來到屯子圍 (田子圍)。
田子圍是屯門歷史最悠久的圍村。建築上這條村的特色是村門側開。根據維基及陳天權的資料,圍牆在 1978 年重建時,因圍門對著當時新建成的妙法寺兩條龍柱,於是村民把舊門移至東面角落避開煞氣,舊門永久封閉。
接著來到舊陶氏宗祠附近,相片由左至右是 1718 年興建的舊陶氏宗祠和約同一時期興建的三聖宮。
接著是右邊的藍球場和屯門學校。後方有忠義堂和五柳堂。
先近看舊屯門宗祠。和近年照片比較,中間正脊已塌下來。
因上篇連結曾經介紹過,不贅。
旁邊的三聖宮,供奉趙公明元帥、洪聖大王和楊侯大王。
藍球場旁邊是屯門學校,內進見到 1954 年興建的屯門小學校,前身是在舊陶氏宗祠裡的五柳學校,現已停辦:
在屯門小學校旁邊是另一間已停用的陶氏長房宗祠 —— 定山祖祠。它的命運和舊陶氏宗祠差不多,或許因為和舊宗祠差不多同時興建又有相同座向。1971 年風災後倒塌,改成水泥結構,失掉歷史感。對聯中「八州」是指陶侃,「五柳」是指陶淵明。
返回藍球場後方,較高的建築是 2005 年新建的忠義堂,即是前篇所述更練的組織,實質維持合股各村治安的機構。
旁邊是陶氏現時的宗祠五柳堂,三進兩院式設計。據陶氏二十代傳人表示,新祠建成並在 1995 重修後,村運改進不少。由地圖所見,和兩舊祠比較新祠座向稍稍向南移幾度。
接著沿小馬路上山往 2012 年落成的五柳雅薈廣場。這條馬路雖然無名字和很狹窄,但不少重型車輛也駛至附近停車場泊車,私家車單車亦往來不輟,十分繁忙。大概上面還有不少住宅吧。
來到陶氏祖墳前面的五柳雅薈廣場。在 YouTube 仍可找到開幕時的錄像。
另一角度:
據說這處裁種不少桂花樹,秋天這處陣陣飄香。
先到左方的陶淵明像看看。從舊網頁看到,原來石像十一年前曾經放在五柳堂外面。(搬了上來可以方便泊車)
這處的重點是這座涼亭。裡面有不少陶淵明的字句,你可知道它們出自那篇文章?(答案在相片下方反白)
其實這個涼亭還有很多備用的位置可添置牌匾,但在涼亭外要遭受風吹雨打要不時重寫,還是放裡面好了。
後來得知,原來在未到五柳雅薈廣場前轉左分岔路,可以來到「桃花源」牌樓,後面刻有整篇《桃花源記》。再補充一點,它是墓園入口,亦曾牽涉過訴訟。(用 google 街景可以看到)
沿路離開,返回五柳路,先向屯門方向走,見到也是忠義堂一份子的新慶村。下圖為新慶村同樂花炮會。
之後掉頭向洪水橋方向走,在接近西部通道天橋時來到青磚圍 (麥園圍)。再前行的話近西鐵橋又有一座青磚圍牌樓,但裝飾較簡單,前後對聯也不同。估計前者是應付虎地來的煞氣,後者用來應付來自港深西部公路天橋的煞氣。
卡通面入口:
村公所旁邊的天后宮別樹一幟,會不會和屯門后角天后廟有關連?
接著沿五柳路走到青山公路,過馬路來到坭圍旁的順豐圍。順豐順風,新年來個好意頭。
望過對面,見到即將被滅村的亦園村牌樓。在洪水橋及厦村分區計劃大綱草圖 (S/HSK/2) 中,它被規劃成政府用地(G/IC 1)。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興建的靈糧堂,在大綱圖上也被標註成 G/IC。
臨到洪水橋前拍一拍鍾屋村牌樓:
村內現存一所鄉校 —— 僑所學校,建於 1965 年,當時由村民大會投票決定,把公田拍賣的錢來出資建校,所以 2004 年殺校時曾在立法會發表意見書。有關這間學校的介紹,可參考 Tere Wong 的文章。
之前還有一間由坭圍、順豐圍和鍾屋村各自的村校合併而成的村校,舊址位於先前提過用來擋天橋煞的青磚圍牌樓對面,名為「公立興德學校」。名字有點熟吧?沒錯,就是幾年前虎地「興德之亂」所在的「興德學校」。兩年多前圓玄學院接管辦學權後,改名「圓玄學院陳國超興德小學」。
額外追加:這個在荔枝角公園的園景,去了五六次找了近一年都找不到,今次終於找到了。
之前在沙田公園也見到一個類似但仍未揭幕的園景。回想起來,美孚那個可能是原本準備在上年花展展出的西式園景。
行了十幾年,覺得本來無一物的地方突然多了東西,怪怪地。 機槍位如果有把槍無咗個人反而會令遊人有點驚喜,當然道德上是不對的。
亦有可能會升....
不管是真炮還是仿真炮,放在炮位都可較自然融入環境,但是假兵就好明顯是假,放在機槍位就顯得有點突兀,和實景有點格格不入。
不管是真炮還是仿真炮,炮位放炮都可融入環境,但是假兵好明顯一看就是假,放在機槍位和實景就顯得有些突兀。
啊,太多嘢累積了,唔記得真係唔出奇㗎. 哈哈,如果情況許可,反而我可能會影低價錢格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