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炮台半日遊
24/01/2021 20 Comments
記得以前慧瑩一篇關於東涌小炮台的遊記 (原來都十一年前了),想想自己從未到過,趁屯赤隧道熱潮減退,試試由屯門入東涌再到訪。
在屯門巿中心乘 E33 前往東涌。開車時乘客不算多,後來由富健花園至蝴蝶邨開始多人上車,下車時見到每行座位都有人。
沿路暢順,約二十分鐘後駛到屯門赤鱲角隧道轉車站 / 收費廣場。
入隧道後需用約五分鐘穿過全港最長的隧道,然後在人工島直駛東涌,再過約五分鐘後在東涌消防局下車。
巴士由隧道前往北大嶼山公路時,聽到旁邊的乘客說東涌填海的範圍十分大。後來終於見到填海後的陸地,用兩年前人工島啟用時的相片比較一下,真的填得十分快。原來今次用的填海方法像建人工島時一樣,不挖走海床的淤泥。
2018 年時仍是一片海:
在消防局下車後,轉往安東街,再直行進入翠群徑 (兩條路已打通,但不開放給警方 / 醫院以外車輛駛用)。再經水泥河道旁小路進入馬灣涌村再前往東涌舊碼頭。
來到馬灣涌村,民居商店像仍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一樣。
接著便來到涌口,就是剛才水泥河道出海口的地方。經過這條長橋便能前往舊碼頭。
在橋旁邊有條半倒塌的舊水泥橋橋墩,極之吸引我的注意。新舊橋同時並見的情況真的很罕有。
尋找吳灞陵的相片庫,原來 1959 年時這條舊橋已經存在 (相片連結 1, 2)!它們已經屹立超過一個甲子。
從 Tere Wong 2012 年的遊記可見,舊橋仍然可以使用 (若夠膽行上去的話)。相信它的倒塌多出於兩年前颱風「山竹」的破壞。(2016 已斷)
遠望涌口:
棚屋:
遠山美景:
灑魚網:
近碼頭的舊酒家:
終於重來東涌舊碼頭。
回憶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到東涌,是由梅窩乘巴士經嶼南道和仍是單線行車的東涌路來到這處,當時碼頭仍是小渡頭,東涌附近開始有工程。可惜來到的時候已經入黑,而尾班船往屯門是 5:30pm ,一下車便要立刻衝向碼頭,幾乎趕不上那班船 (那時仍未有地鐵東涌線,若錯失了便要折返梅窩),因而錯過遊覽當時仍是寧靜偏遠的馬灣涌村。
估計巴士總站大概是停車場的位置。
原來東涌路盡頭有個 1966 年由港督戴麟趾開幕的紀念碑。上次來應該是「原汁原味」地經過這條舊東涌路 ( 2008 年這一段改稱東涌道北)。
接著來到東涌小炮台,沒有甚麽看頭,稍作逗留便離去。
上方有蓋地方有一個由赤鱲角虎地灣搬來的唐代灰窰。
接著往山上走,經過一個現時被高樹圍住的涼亭,繼續往下走的話可以走到東涌泳池,不過我想繼續沿東涌路往東涌炮台,所以折返原路。
基督教信義會道恩青年營,建築外貌仍是停留在純樸的五、六十年代。
舊東涌路沿河道興建,所以比較彎曲。興建東涌新巿填時,把原有東涌路約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剛才所說的東涌道北,另一段是上面提過的翠群徑。接著是被裕東路分隔的東涌道,沿這段東涌道便可來到東涌炮台。但走行人路的話,最方便的方法是沿逸東邨外圍跨過兩次天橋前往。
入口在北面,有「拱辰」牌匾;東門有「接秀」牌匾,至於長關的西門則有「聯庚」牌匾。
東涌炮台裡面有一展覽中心,因疫情關係門並不對外開放。
遠望北面城牆:
城牆可以繞一圈,向山位置起級:
來到西面城牆頂。
年青人戴著口罩仍要打藍球,真佩服他們的熱誠。
幾口大炮以前對著農田,現在對著逸東邨,不知道住客如何化解煞氣呢。
是日旅程完結,前往滿東邨醫肚。一入邨便被稍稍凋謝的紅花風鈴木吸引。
之後,乘 E31 巴士返回荃灣,中途見到已被清空的青馬收費站:
來到川龍街河背街一帶,人山人海,相對現時佐敦封「小區」來扮抗疫的緊張氣氛,對比實在很大。
剛過去的星期日。
我同雷娃只係晏晝去過奧海城睇,你邊日去奧海城?
我十二時多已經去了香港站,恐怕碰不到呢。
我同雷娃都係噚日晏晝去過,我哋可能踫過面喎.
今日剛去了,還有香港站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