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夜下的月光奏鳴曲
13/12/2020 8 Comments
是夜的「港樂.星夜.交響曲 2020」因疫情緣故改為網上表演,觀看時直播已完畢,用滑鼠游標快速拉動,都聽不到合心情的音樂。不知怎地,突然想起貝多芬的《C♯小調第14號鋼琴奏鳴曲》,亦即是著名的《月光奏鳴曲》,於是拿出塵封的貝多芬作品集 CD 放進唱機播放。
記得小學課本曾提及這首作品的故事:
貝多芬有一晚來到萊茵河邊一個小鎮。他在路上散步時聽到鋼琴聲,從路旁一所房屋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駐足傾聽,琴聲忽然停下來。
一個女孩說:「這首曲子真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該多好!」一個男子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等我多做幾雙皮鞋,多掙點錢,一定給你買張票。」少女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我會彈好這曲子的。」
貝多芬聽到這裡,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屋子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一個小夥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面目清秀的瞎眼少女。
鞋匠問貝多芬找誰人。貝多芬說:「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少女聽的。」
少女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彈起瞎眼少女剛才彈那首曲子。少女聽得入神,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你不會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深深被這對窮苦兄妹對生活和音樂的熱愛打動。他問瞎眼少女:「你愛聽嗎?我再給你再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熄。月光照進窗子來,屋子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心中充滿了溫馨和祝福,藉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薄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月亮在烏雲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 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風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無比安詳和美麗。
琴聲停了,兄妹倆還陶醉在美妙的琴聲中。等他們清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屋子。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記錄了下來。傳說《月光曲》就是這樣譜寫成的。
(改寫自這個網站)
根據維基百科,這個浪漫的故事是虛構的。因為這首「月光」奏鳴曲的名字,來自貝多芬死後五年,一位音樂評論家一篇評論,他說第一樂章的朦朧氣氛有點像琉森湖 (Lake Lucerne) 夜晚的月色,從此這首作品就被冠上「月光」這個名字,連貝多芬本人也不知道,所以故事不可能是真的。然而,這個故事在東西方都流傳已久,上文的故事網站,有兩篇曾說過「一百多年前」(但這作品寫於 1801年),亦即是這篇課文早在一百年前已在中國流傳。現在不知香港小學課文還有沒有收錄這篇文章? 但在東南亞國家華僑的中文課本,就仍有收錄。
(Retouched Photo from Flickr – Alexander Fink)
在 Youtube 找到另一個彈奏月光奏鳴曲的版本,是外國人彈給一隻在泰國曾受奴役的年老大象聽的,看牠聽得入神,似乎音樂真是一種不分界別的語言。看下方有讀者說曾在南非見過一場在野生動物公園戶外舉行的演奏會,見到動物會平靜地在鐵欄外傾聽,真是多麽奇妙。
平帆一向有文化氣息,估唔到識欣賞古典樂,層次超高,我就完全冇.
作出呢首曲嘅故事好感人.
“動物會平靜地在鐵欄外傾聽” <—音樂真係能陶冶性情.
我只是喜歡極少量的古典音樂,或者就像那頭大象一樣。
因為十分感人,所以才流傳久遠。
是呢。如果演奏激動樂章,動物也不會暴動,只是離開而已。
“我只是喜歡極少量的古典音樂,或者就像那頭大象一樣。”<—你係唔濫啫. 🙂
或者吧。 🙂
我成日都覺得彈琴者平平靜靜彈就已經OK,或者「平平靜靜」唔係最貼切形容,唔知點解好多時見一D出名GE演奏者彈琴,身同手都「彈」(「彈床」那個「彈」)得好緊要,其實係咪琴音之外,動作都是表演一部份?
那要看乎是否自然流露,大部份知音都會看得出的。
平帆,Merry Christmas. 2021平安、健康、自在。
SU、Happy Boxing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