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涌橋
25/06/2020 2 Comments
上次攝行藍地時,意外見到原來位於沙田的神召神學院因換地已搬往虎地,發展商把原址租給一間非主流教會。
本想拍攝一下吳園的近況,可是現在變得很難接近,唯一拍的一張又失焦,無謂貼上來獻醜。:(
今天之所以來到這裡,是因為想返回下面照片拍攝的地方,來比對一下。幾年前在 Facebook 某群組 (還是討論區?忘了) 見到這張相,約攝於 1965 年,拍攝位置就在吳園附近。
今日景況:
舊相舢舨背後有一個個沒橋身的橋墩,原來就是昔日連接吳園和白鶴汀 (今沙田公園) 的大涌橋。舊相拍攝的正確時間應是在 1962 年溫黛襲港後不久,嚴重水災把石條橋身沖走。橋的「走線」比現今那條橋南移 45度角,應是為了遷就新的城門河河道。
來到前方新橋,橋名是 “NF41″,多沒趣!
由這條橋往吳園出口那邊應是舊大涌橋的位置,沙田區議會原來在上年約沙田遊行時曾經「優化」這條橋,包括新增這展示設施。
根據介紹,曾大屋「山下圍」於 1867年建成,上世紀初居民只能在潮退時用手拉式小船或徒步過河 (當然亦可用舊相中舢舨),但人流和物流都相當不便。曾氏家族於是和政府商量,港英政府遂資助一千圓建橋。因城門河舊稱大涌,所以名為大涌橋,建在當時的城門河河口,是第一條橫誇城門河的橋。大涌橋以石條鋪砌而成,於 1915年 6月啟用。1962 年風災之後,改用木條橋身。沙田填海工程約在六十年代尾七十年代初開始,舊大涌橋被拆,新建今日見到的 “NF41″。 隨著獅子山第一隧道於 1967 年通車,伴隨興建的人車共用「獅子橋」在旁邊開通,大涌橋的重要性已大幅降低。
(相片來源: review 33 討論區)
從上面地圖看到,對面白鶴汀後方是沙田機場 (今希爾敦中心,新城巿廣場三期等)。另一個新展示設施也有介紹這個景點。
1911 年 3 月18 日 (仍然是清朝),香港首次動力飛行在沙田機場舉行。
(相片來源: Original – War Heritage Institute, Nr Inv WHI : T13P35-5-68,
Retouched from Wai Tse (Pinterest))
回歸前香港一班本地歷史飛機愛好者組成「香港歷史飛機協會」,重新製造這款費文型雙翼飛機 (Farman III),並命名為「沙田精神號」,在舊啟德機場試飛後,現在懸掛在赤鱲角機場大堂。
(相片來源 : 仰望香港飛行史)
在這處仰望相同的天空:
原以為全港的龍舟賽事都取消,結果來到平時端午節期間必被間封的看台,竟然見到有小型龍舟賽事正在進行,是由香港健康活力會主辦的「柴娃娃賀端陽」活動。
行了十幾年,覺得本來無一物的地方突然多了東西,怪怪地。 機槍位如果有把槍無咗個人反而會令遊人有點驚喜,當然道德上是不對的。
亦有可能會升....
不管是真炮還是仿真炮,放在炮位都可較自然融入環境,但是假兵就好明顯是假,放在機槍位就顯得有點突兀,和實景有點格格不入。
不管是真炮還是仿真炮,炮位放炮都可融入環境,但是假兵好明顯一看就是假,放在機槍位和實景就顯得有些突兀。
啊,太多嘢累積了,唔記得真係唔出奇㗎. 哈哈,如果情況許可,反而我可能會影低價錢格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