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家園
13/03/2016 15 Comments
石屋家園是最第二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其中一所建築,上年 10月開幕。1880 年何氏家族在此處與建了半歐陸式華麗大宅「何家園」,至二戰時已殘破。及後日軍因擴建啟德機場而拆卸多條鄉村,便在何家園的地基上興建石屋安置鄉民。戰後石屋附近成了寮屋區,一直到九十年代尾才拆卸。寮屋區大部份土地成為兆基創意書院、一塊豪宅地皮和一段延文禮士道,剩下的地方和其中一座石屋得以保留,並劃為「石屋家園」活化計劃。
石屋家園範圍約呈三角形,主要由一座石屋、一座輔助建築和空地組成。
事不宜遲,立刻入內拍張全景照:
很欣賞這些蝕刻牌和題字:
很有風味的露天茶座和懷舊冰室:
近看石屋,和當年見到它的殘破樣子有很大對比:
本想推開門進入文物探知中心,但門卻鎖著。再細看外面沒有「尚未開放」的攔杆,加上門上的指示牌寫著「歡迎參觀,請順手掩門」,我便大力再試推開它,怎料內裡傳出女士的驚呼聲,大嚇一驚下只好離開。之後發現原來它和其他政府博物館不同,要中午後才開放。至於冰室,因為剛吃完早餐,更沒有入內的意思。
退回空地,從末端見到空地砌成一些彎彎曲曲的線條。根據資料,這些線條是基督教教徒踱步默想的路徑,故此空地名稱是「明陣花園」,和道風山的「迷宮」同出一徹 (石屋家園營辦者是附近樂富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屬下公司)。但在我看來,這些彎彎曲曲的線條,像是我霧中兜兜轉轉人生的寫照。
路徑的終點,
是三月天的杜鵑花?
沒有用。我的心情仍處於低氣壓。
「霧裡霧裡霧裡霧裡霧裡的歲月,白看白聽白說白幹白過的歲月」……
石屋好特別.
“本想推開門進入文物探知中心,,,,”我重以為你推o既係女廁門,但我覺得班女仔唔使咁驚,大可以打開同遊客講.
“踱步默想的路徑”,咁都諗到要畫出o黎.
最後你冇等到開門入去參觀?好o徙啊.
今日見到啲陽光,冇低氣壓籠罩住你喇.:)
係幾特別,佰可惜我無入過去。
可能佢地喺入面有啲嘢做緊啩。
唔,可能係宗教關係先諗到,比我會起個噴水地。
唔緊要,我成日都去嗰頭買豆漿飲。下次再去就得。
係呀,陽光對我真係好緊要,一曬心情就好番。不過,坐巴士出到九龍就變成陰天了。
呢度你唔講真係唔知
近來天氣係咁上下
要大好天都要五月後嘅事了…
噢,忘了霧和雲海是你愛拍的題材,近來你要密密出動了。
講開霧和雲海,都係要講緣份了…
不過最近天文台更新了資料,
多了實時同高空氣象觀測,
小了吃「白果」機會
無咗「不確定性」之後,一見消息會唔會多咗人一齊湧
擁去呢?應該會的, 好大獲
呢幾日就會知答案。
在下上年十月去過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74213372624052.1073743222.211210692257662
原來你第一次去都係摸門釘。
從你的相片看來,探知館值得一去。
在下第一次去果陣佢剛好閂,職員話畀可以入去睇但在下費事阻人收工所以揀第二日再去
原來如此!
在下第一次去果陣佢剛好閂,職員話畀可以入去睇但在下費事阻人收工所以揀第二日再去
石屋家園…活化成文物探知中心,總比活化後成為商場好。幽雅的設計風格有悠閒FEEL,也設合家園主題。
你這樣說令我想起「和昌大押」這個失敗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