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堂的盲點
05/03/2012 15 Comments
昨日參觀香港大會堂五十周年誌慶展覽。
從巿民徵集的相片中,不計需要收費的地區,我發現自己有五處盲點!
第一處:旋轉樓梯。原來就在低座入口最左手面,什麼我從來沒發現過?
第二處:五個可以上演羅密歐夜會茱麗葉的露台
沿低座走了半個圈也找不到。唯有看大會堂舊照,原來在低座東面?
(相片來源:Uwants 討論區)
怪不得,這些露台己被另一座建築物 (舊巿政局大樓) 遮住。記憶中八十年代初已是這樣子。
(相片來源:Facebook – 香港大會堂50周年相片徵集)
第三處:消失的標誌
之前是什麽?從上面圖片可以見到是巿政局標誌,但我有印象是殖民地時代的香港港徽。看 Gwulo: Old Hong Kong 才明白,直至 97年之前是殖民地港徽,之後才換成巿政局標誌。二千年殺局後,標誌也拆下來,留下烏卒卒的痕跡,近年才稍為洗乾淨。
第四處:消失的港徽
這是何處?
原來是低座兩個通向紀念花園的出入口中間。現在是一堵白色牆,上方有個小小的特區標誌,用微弱的光射著。
第五處:神秘的紀念龕內部
紀念花園有個十二角形的紀念龕,往往重門深鎖。原來每個月第一個星期日的 9:30am-12:30pm 會對外開放。昨日適逢其會,入內一看究竟。
但我明明記得小時候偷看過裡面,有很多放滿東西的一格格高櫃,我還以為是遺骸...
還有一個發現:巿政局第一代的紫荊花標誌,原來有花蕊的。第二屆亞洲藝術節 (1977) 剛轉用新標誌:
最後有 2012 年「重現」的天星和皇后碼頭:
行了十幾年,覺得本來無一物的地方突然多了東西,怪怪地。 機槍位如果有把槍無咗個人反而會令遊人有點驚喜,當然道德上是不對的。
亦有可能會升....
不管是真炮還是仿真炮,放在炮位都可較自然融入環境,但是假兵就好明顯是假,放在機槍位就顯得有點突兀,和實景有點格格不入。
不管是真炮還是仿真炮,炮位放炮都可融入環境,但是假兵好明顯一看就是假,放在機槍位和實景就顯得有些突兀。
啊,太多嘢累積了,唔記得真係唔出奇㗎. 哈哈,如果情況許可,反而我可能會影低價錢格價.